相信大家已经被前段时间全球最大电子元件分销商之一艾睿电子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消息刷屏了,不少朋友也在之前的评论区留言讨论,认为国产化替代将迎来黄金窗口期。
确实啊,如果大洋彼岸的那位老头真的坚持执行,那在11月7日缓冲期结束后,被称为 “现货蓄水池” 的艾睿将被美国出口管制、默认“推定拒绝”。
那池子断流,水流就得改道——国产化替代也将从“可选项”变成“生死簿”。
下一波风口将押在哪条赛道?一起来评论区讨论吧。
赛道一:电源管理
国产抢先拿到“半张船票”。电源管理在国内的市场规模达到680亿元,虽然欧美仍占80%,但BCD工艺不追摩尔定律,0.18μm~90nm即够用,国内华虹、中芯、晶合产能早已就位。
矽力杰、圣邦微、思瑞浦、杰华特、芯朋微、力芯微——全系列LDO/DC-DC/Driver已经量产。
南芯、必易、纳芯微、希荻微——车规级DC-DC 100V耐压、3A以上大电流也通过AEC-Q100认证。
来源:佐思汽研
赛道二:信号链与接口
信号链与接口的国产也已从“低端替补”到“局部超车”。
高速ADC:国产仅思瑞浦、核芯互联做到1Msps 16bit,但>10Msps仍空白。
运放/比较器:圣邦微、思瑞浦、乾鸿微——部分产品可对标ADI系列。
隔离CAN/RS-485:圣邦微、思瑞浦、纳芯微、川土微——部分全系列隔离通过UL,交期只要12周(TI>30周,仅参考)。
赛道三:射频前端
5G射频这块,Phase 7/7L一直被Qorvo、Skyworks垄断,但Phase 8L我们的国产大突破,国产的唯捷创芯、慧智微、昂瑞、飞骧,Phase 8L Sub-3GHz全集成L-PAMiD,国内厂商参与规格定义,并且于2025年Q4量产。
国产方案直接“卡位”中低端手机市场,2000~4000元价位段机型2026年大规模上量,一年需求将约有2亿颗。
赛道四:车载MCU/SoC
车规这块我们国产已在“域控”门口排队,更别提英飞凌、NXP、TI交期在36~50周的市场缺口。
芯驰E3、地平线Matrix3、杰发AC7840x、芯擎、华为、黑芝麻——车规级MCU已通过ASIL-B认证,“龙鹰一号”7nm座舱SoC也已上车领克、银河。
华为MDC 810、黑芝麻A1000——域控SoC已上车BYD、一汽。
聊到这里想必布局国产化的老板早已提前下手,一起来评论区聊聊吧。
话又说回来,国产化替代在蒸蒸日上确实毋庸置疑,但就实际市场而言,国外芯片仍有 “三座大山” 目前不可替代:高端、车规、高速三大场景仍需进口。像先进制程的2nm、3nm的手机SoC或GPU,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还是在垄断EUV市场;高速ADC/DAC,国内仍处于样品阶段...
有选择提前囤货国外高端料号的老板们看过来,华富康为您提供一站式进出口代理服务,囤货窗口不到30天,需要抢最后一班船的boss,直接call华富康!
本文仅作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建议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