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美国再次挥动关税与出口管制“大棒”——对中国全部商品威胁加征100%关税,并将16家中国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及相关地址列入实体清单。叠加此前对铜、钢铝、汽车等行业的232高关税,以及“穿透式”管制延伸至控股子公司,全球进出口供应链被推向新一轮洗牌。
一、政策脉络:从“对等关税”到“100%极限施压”
关税层层加码
2025年4月起,美国对原产地为中国大陆及港澳的商品普遍加征125%从价税,对其他国家统一征收10%基准税,并暂停“小额免税”包裹(800美元以下)政策。
6月,钢铝关税由25%上调至50%,铜半成品及衍生品亦被追加50%关税。
10月10日,白宫威胁自11月1日起对中国全部产品再征100%关税,若落地,总税率将飙升至180%以上。
实体清单“精准狙击”
10月8日,26家实体(含16家中国大陆企业、3个香港地址)被纳入清单,覆盖全球大型分销商Arrow在华主体及一批中小技术贸易商。
9月29日,BIS发布“穿透式”新规:凡由实体清单企业持股≥50%的控股子公司,将自动适用同等出口管制,堵死“换壳”采购通道。
贸易欺诈高压执法
国会推进《保护美国产业与劳工免受国际贸易犯罪侵害法》,重点打击转口逃税、原产地造假、强迫劳动;海关、国土安全部、司法部等多部门协同刑事调查。
二、行业冲击:谁最先“失血”?
电子元器件分销:首当其冲
Arrow、Digi-Key 等全球分销巨头中国主体被列,瞬间切断其从美国原厂(TI、ADI、Intel 等)获取高端芯片、射频器件的通道。下游千家中小ODM/EMS工厂面临“断粮”,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安防摄像头等订单交付延迟,部分产线被迫停产。
钢铝铜供应链:成本陡增
美国钢铝50%关税、铜50%关税直接推高电网、新能源汽车线束、空调铜管等原材料成本。美资制造商(如Carrier、Tesla)要么内部消化利润挤压,要么向终端涨价转嫁;欧洲、墨西哥供应商则迎来转单窗口。
跨境电商与“小包免税”终结
8月起取消800美元以下免税,Shein、Temu 等平台日均百万包裹被纳入征税,美国消费者面临10%-125%不等的额外账单,低价快时尚模式遭遇“价格天花板”。
稀土与关键矿物反向管制
中国10月9日宣布对中重稀土、超硬材料、人造石墨等实施出口许可,含中国稀土≥0.1%价值的全球科技产品须获北京批文。苹果、特斯拉、ASML 等跨国巨头关键零部件面临“上游锁喉”,全球供应链呈现“双向封锁”罕见局面。
当关税利剑悬于100%,当实体清单延伸至子公司,全球供应链不再只是成本与效率的博弈,而是国家安全、技术主权与合规生存的全面较量。企业唯一确定的选择,是把“弹性”写进供应链DNA:多元布局、合规前置、技术备份、金融对冲。下一个“黑天鹅”飞起时,幸存下来的必将是那些提前准备好“B计划”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