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北京顺义——当英伟达CEO黄仁勋以一身唐装、半段中文演讲出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式时,现场650多家中外企业代表意识到:这不仅是他个人首次“官方走秀”,更是一次对全球进出口供应链未来走向的强力宣示。
一、从GPU到供应链:技术出口的新叙事
黄仁勋在演讲中回顾了英伟达从1993年一家游戏3D芯片初创公司,到驱动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的跃迁。这段历程本身即是一部高端技术出口史:
• 1999年推出全球首款可编程GPU,打开“加速计算”出口品类;
• 2006年发布CUDA平台,把GPU变为通用计算引擎,奠定AI芯片出口的技术基座;
• 2025年,美国政府重新放行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 AI加速器,英伟达宣布“已收到大量订单”。
H20的放行与现场展示,意味着在出口管制与合规设计的博弈中,“技术-市场适配型”产品将成为高端供应链的新常态——既符合美方管制清单,又精准匹配中国AI算力缺口,形成新的进出口“灰色地带”商业模型。
二、“中国供应链是奇迹”:进口端的反向赋能
黄仁勋用“奇迹”一词形容中国供应链,并非客套。他在现场列举的腾讯、阿里、DeepSeek等11家中国科技企业,既是英伟达芯片的进口大客户,也是其全球创新的“联合开发者”。
• 中国150万名基于CUDA生态的开发者,相当于为英伟达提供了全球最大的“免费R&D团队”;
• 腾讯微信、美团配送、小米自动驾驶等场景,把进口芯片迅速转化为规模化商业数据,再反哺下一代芯片定义;
• 中国开源模型成为全球AI进步的“催化剂”,推动进口硬件与本土软件形成正反馈飞轮。
这种“进口即反哺”的反向赋能,使中国市场从单纯的销售目的地升级为“联合创新—规模验证—全球输出”的关键节点。
三、AI+机器人:出口供应链的下一站
黄仁勋预测,未来十年工厂将由AI软件指挥机器人团队与人协作,智能产品制造全流程AI化。这一判断对进出口结构有三大暗示:
1. 出口商品价值构成从“硬件”转向“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中国工厂不再只出口电机、模具,而是出口“AI-驱动的整厂系统”;
2. 物流链时间压缩。数字孪生与实时仿真可在出口前完成80%以上调试,降低跨境售后与退货成本;
3. 服务贸易比重提升。AI模型训练、远程运维、算法升级将以“数字化服务”形态嵌入传统货物贸易,海关统计口径面临重构。
四、链博会效应:生态型贸易正在成型
本届链博会境外参展商比例升至35%,欧美企业占其中一半;美国展商数量更同比增长15%。当英伟达、施耐德、欧莱雅、美敦力等跨国龙头首次同场设置“先进制造链、数字科技链、智能汽车链”等六大链条展区时,传统“单线买卖”已升级为“多链协同”:
• 上游:美国芯片→中国模组→欧洲设备→全球终端;
• 中游:中国数字孪生平台→海外工厂本地化部署;
• 下游:海外品牌→中国电商→全球消费者。
黄仁勋的唐装与中文,只是跨文化供应链情感连接的符号;真正让现场沸腾的,是AI技术把跨国贸易从“商品流通”推向“生态共振”的巨大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