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车门”尘埃未定,“退订风波”又接踵而至,近日一场由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起的退车风波,将小米汽车再次推入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今年 2 月,小米 SU7 Ultra 正式面向市场推出,这款车搭载的小米超级三电机系统,以及一系列高性能配置,使其在发布之初便赚足了眼球。而其中,选装价格为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官方宣传为“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声称具备“双贯穿风道”“前部空气高效导流”“轮毂散热”等性能,更是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然而新车到手,车主用鼓风机测试发现,风道开口处无法吹动纸巾,拆解后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未连接刹车散热系统,也未产生宣传中的下压力。
曾经宣传中的高性能空气动力学关键部件,如今看来似乎仅仅是一个昂贵的装饰部件。
这可炸了锅了,风根本就无法从挖孔里吹出,没有下压力,没有散热功能,纯纯就是个装饰品,众多车主大呼“上当”,花4.2万元还等了大半年,到手就这?!哪怕是碳纤维材料,成本也不过一万,车主直呼“大冤种”。
事实上,同期小米 SU7 Ultra 因马力限制也正在争议热潮中。4 月 30 日,小米汽车推送了 1.7.0 版本更新,在 SU7 Ultra 上新增了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更新后,1548 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否则只能使用大约 900 匹马力。要知道,1548 匹超强马力本是这款车的重要卖点之一,这一操作被车主戏称为“花钱买半成品”,尤其是对无赛道资源的用户而言,高价购车却无法使用核心性能,涉嫌侵犯消费者选择权。但首批小米SU7 Ultra交付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飙车乱象频发——市区行驶速度高达300Km/h、车速过快撞上电瓶车……一系列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惹了众怒,小米SU7 Ultra也一度成为众矢之的,继而引发出民用车到底该不该做这么大的马力广泛讨论。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就近期小米SU7 Ultra车型引发的两项争议——“排位模式”解锁条件变更以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表述不清问题,发布官方回应并两次致歉。
针对排位模式,小米汽车已暂停了这次推送,已升级的少量用户,小米汽车也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

面对汹涌的民意,小米官方是咋回应的呢?
“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表示歉意。”小米表示将对已提车和正在生产中无法改配置的客户赠送2万积分表诚意。
2万积分啥概念?折合人民币也就2000块钱购买力。四万多买来的“功能件”,变成了纯“装饰品”,赔你2万欢乐豆,这买卖划算不?
而对于改选配的车主,则要面临长达30-40周的重新排队等待车辆交付。
因为“表达不清晰”,所以小米赶紧改了宣传文案。原来说的“新增两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前部空气高效倒流”,现在变成了“前舱盖设计风格复刻,在满足造型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这样的补偿方案自然没有人买单,全国多地车主近日自发组建维权群,300余名车主联合录制视频要求无损退车,有车主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程序,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退一赔三。小米汽车的这场风波,本质上是造车新势力“营销先行、技术滞后”模式的集中爆发。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流量红利正在消退,用户对品牌的评判标准回归到产品力与诚信。小米的首款 SUV YU7 还未上市,声量最大的 SU7 系列就遭遇到信任危机。一时的经济损失可以弥补,但信任的缺失却是致命的,一次技术失信,可能摧毁多年积累的品牌资产。
截至今日,小米集团-W(01810)再跌超4%,跌4.15%,报48.5港元,成交额63.4亿港元。据官微发文,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至2.8万辆,首次出现负增长。